如何确认小儿抑郁症
一、临床评估与症状观察
1.情绪表现
-对于小儿抑郁症,首先观察其情绪状态。儿童可能会持续出现悲伤、绝望的情绪,且这种情绪与实际情境不太相符。例如,正常儿童偶尔因小事难过,但抑郁症儿童可能长时间处于低落情绪中,且难以通过一般的安慰等方式缓解。年龄较小的幼儿可能表现为无故哭闹、烦躁不安等。
-学龄儿童可能会出现对以往感兴趣的活动失去兴趣的情况,比如原本喜欢的游戏、运动等都不再愿意参与。
2.行为改变
-行为方面可能有明显变化,如活动水平的改变,有的儿童可能变得异常安静、孤僻,不愿意与他人交流互动;而有的可能变得过度活跃、易激惹,出现攻击性行为等。
-睡眠也可能受到影响,表现为入睡困难、睡眠浅或者早醒等。饮食方面可能出现食欲下降或过度进食的情况。
二、专业量表评估
1.儿童抑郁量表(CDI)
-这是常用的评估小儿抑郁症的量表。CDI包含27个项目,涉及情绪、认知、行为等多个方面。通过让儿童回答相关问题来评估抑郁程度。例如其中一个项目可能是“我觉得我是个没用的人”等,根据儿童的回答按照一定的评分标准进行计分,从而判断儿童抑郁的严重程度。
-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适用版本,能较好地适应小儿的认知水平来评估抑郁情况。
2.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儿童版(CES-DC)
-该量表从情感、认知、行为等多个维度对儿童抑郁症状进行评估。包括儿童的情绪体验、睡眠、食欲、活动水平等方面的表现。通过对儿童在过去一段时间内(如2周)的情况进行评估,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儿童是否存在抑郁倾向以及抑郁的严重程度。
三、综合病史采集与身体检查
1.病史采集
-详细询问儿童的病史,包括既往是否有重大生活事件发生,如亲人离世、家庭关系重大变故、学业压力突然增大等。这些生活事件可能是引发小儿抑郁症的诱因。例如家庭父母离异可能会对儿童心理产生较大冲击,增加抑郁发生的风险。
-还需询问家族中是否有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病史,因为遗传因素在小儿抑郁症的发生中也可能起到一定作用。如果家族中有抑郁症患者,儿童患抑郁症的风险相对较高。
2.身体检查
-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,以排除其他躯体疾病导致的类似抑郁症状的情况。例如甲状腺功能异常等躯体疾病可能会引起情绪改变、乏力等类似抑郁的表现。通过血常规、甲状腺功能等相关检查来排除躯体疾病因素。小儿身体检查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,要尽量让儿童感到舒适,检查过程要轻柔、快速准确。
四、与正常儿童心理发展对比
1.不同年龄阶段正常表现差异
-幼儿期正常儿童可能会有短暂的情绪波动,但随着环境的调整等能够较快恢复。而抑郁症幼儿的情绪波动更为持久且严重,不能随着一般的环境变化而改善。
-学龄前期儿童正常情况下开始逐渐适应集体生活,有一定的社交互动。抑郁症儿童可能在社交方面表现出明显退缩,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。学龄期儿童正常心理发展是逐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社交关系,抑郁症儿童可能在学习上出现成绩下降,社交上孤立自己等与正常发展不符的表现。
2.个体差异的考虑
-每个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个体差异,在评估时要综合考虑儿童自身的性格特点等因素。比如性格内向的儿童可能相对更容易出现抑郁情绪,但也不能仅以此就判定为抑郁症,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全面评估,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后再准确判断是否为抑郁症。
本文地址:http://jyw.meipopr.com/jiankang/2025-09-23/840544.html
友情提示: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,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。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、失实、错误等问题,可联系我们处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