腹部灼热感是怎么回事
一、常见原因及机制
(一)胃食管反流病
机制:正常情况下,食管下端的括约肌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。当该括约肌功能障碍时,胃酸等胃内容物就会反流至食管,刺激食管黏膜,从而引起腹部灼热感。例如,研究发现,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约有60%-70%会出现烧心(类似腹部灼热感)症状。
影响因素:年龄方面,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发生,可能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随年龄衰退有关;生活方式上,肥胖者因腹腔压力增高,更易导致胃食管反流;长期吸烟、饮酒的人群,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会削弱食管下括约肌功能,增加发病风险;有相关病史的人群,如曾有食管手术史等,也易引发胃食管反流病。
(二)消化性溃疡
机制:主要是胃或十二指肠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而形成溃疡。当溃疡部位受到胃酸刺激时,会出现腹部灼热感。比如,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常常在空腹时感到上腹部灼热样疼痛,进食后可缓解。
影响因素:年龄上,各年龄段均可发病,但青壮年相对多见;生活方式中,长期精神紧张、压力大的人,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功能,增加溃疡发生风险;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人群,幽门螺杆菌会破坏胃黏膜屏障,易引发消化性溃疡;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(如阿司匹林等)的人群,这类药物会损伤胃黏膜,导致溃疡形成,进而出现腹部灼热感。
(三)胆囊炎
机制:胆囊发生炎症时,炎症刺激会导致右上腹及上腹部出现灼热、疼痛等感觉。例如,急性胆囊炎发作时,除了腹部灼热感,还常伴有右上腹剧烈疼痛、恶心呕吐等症状。
影响因素:年龄上,女性相对男性更易患胆囊炎,尤其是40岁左右的女性;生活方式中,高脂饮食会使胆汁分泌增加,刺激胆囊,增加胆囊炎发病几率;有胆结石病史的人群,结石会反复刺激胆囊,引发炎症,出现腹部灼热感等症状。
(一)伴随反酸
可能疾病:多见于胃食管反流病,因为胃酸反流至食管时,常同时伴有反酸症状,即胃内容物经食管反流至口腔,有酸水涌出。
特殊人群考虑:儿童出现伴随反酸的腹部灼热感,需考虑是否为先天性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异常等情况,应及时就医检查。
(二)伴随腹痛且与进食相关
可能疾病:若腹痛在进食后加重,可能是消化性溃疡,十二指肠溃疡多为空腹痛,进食后缓解;胃溃疡则多为进食后疼痛,一段时间后缓解。
特殊人群考虑:老年患者出现这种情况,要警惕是否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,如胃癌等,需进一步进行胃镜等检查明确。
(三)伴随黄疸
可能疾病:胆囊炎合并胆管梗阻时可能出现黄疸,同时伴有腹部灼热感,此时病情相对较重,需及时处理。
特殊人群考虑:新生儿出现伴随黄疸的腹部灼热感,要考虑先天性胆道疾病等可能,需尽快就医排查。
三、诊断检查方法
(一)胃镜检查
作用:可直接观察食管、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情况,明确是否存在炎症、溃疡、反流等病变。例如,能清晰看到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黏膜的破损情况,消化性溃疡患者溃疡的大小、部位等。
适用人群:各年龄段出现腹部灼热感且有相关消化道症状的人群均可考虑,但儿童进行胃镜检查需谨慎评估,可在充分准备后进行。
(二)24小时食管pH监测
作用:通过监测食管内pH值的变化,判断是否存在胃食管反流情况,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检查方法。
适用人群:临床高度怀疑胃食管反流病但胃镜检查阴性的患者,各年龄段均可进行,儿童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。
(三)腹部超声检查
作用:可观察胆囊、胆道等结构,了解是否存在胆囊炎、胆结石等情况。
适用人群:怀疑胆囊炎等胆道疾病的人群,各年龄段均可,儿童进行超声检查相对安全,但需配合医生操作。
本文地址:http://jyw.meipopr.com/jiankang/2025-09-25/840779.html
友情提示: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,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。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、失实、错误等问题,可联系我们处理